泰山玻璃纤维
道生天合
华征新材料 奥德机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动态 » 正文

福特Fusion轻量化概念车后窗减重3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4  来源:盖世汽车网  浏览次数:22
核心提示:与2013 年福特Fusion车型的同款车窗相比,新款车后窗玻璃厚度增加一毫米以上,但重量却总计减轻了7.4磅,占总重量的35%。

与2013 年福特Fusion车型的同款车窗相比,新款车后窗玻璃厚度增加一毫米以上,但重量却总计减轻了7.4磅,占总重量的35%。

福特轻量化概念车,后窗采用PC树脂减重35%

 
  在汽车行业对燃油经济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排放标准愈加严格的趋势下,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一款多材质、轻量级汽车(MMLV)。该款汽车的后窗采用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创新塑料业务部门的高级聚碳酸酯车窗解决方案。与2013 年福特Fusion车型的同款车窗相比,新款车后窗玻璃厚度增加一毫米以上,但重量却总计减轻了7.4磅,占总重量的35%。

美国能源部汽车技术项目部、麦格纳国际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卡斯马国际(Cosma International)也参与到福特轻量化概念车项目中,目的是从长期角度寻找优化的轻量化方案。为支持该款新车后窗的开发和生产,SABIC提供了聚碳酸酯玻璃材料解决方案、高级涂层技术以及工程设计专长。

此款概念车后窗所采用的高级聚碳酸酯解决方案将LEXAN™树脂(一种材质轻便,高透光及抗冲击性能的聚碳酸酯材料)与EXATEC™ E900等离子涂层(具有耐刮擦与防紫外线性能)相结合。 E900涂层是SABIC独有的一款产品,具有极高的耐气候性和耐磨性,可帮助汽车制造商达到车窗能见度认证标准,包括NHTSA AS2规范管辖下的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FMVSS) 205条例,以及美国国家标准协会Z26.1标准(该标准涉及玻璃材料的能见度、强度和耐磨性)。

SABIC创新塑料业务汽车部门资深市场总监Scott Fallon说:“SABIC致力于推广聚碳酸酯车窗技术的应用,该技术不仅可带来美观轻便的产品,同时可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排放。迄今为止,已有多家汽车厂商在后三角窗与车顶采用了这项成熟的技术。福特Fusion轻量级概念车项目对于SABIC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进一步凸显聚碳酸酯车窗解决方案的优势、验证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加速拓宽技术应用范围。”

SABIC的聚碳酸酯车窗技术可大大减少车窗重量,福特公司看到了这种技术的潜力,生产出了聚碳酸酯材质的玻璃窗,其密度仅为普通玻璃的一半。福特也在实际应用中检验这种聚碳酸酯材质的后窗的材料性能,这也是福特一直致力于的方向,即为车辆开发寻找最合适的材料及应用组合,

减轻重量可带来的其他好处

SABIC认为,聚碳酸酯玻璃车窗可以进一步减轻汽车重量,从而有助于节能减排,最终实现车辆运行的可持续性。

车辆节能性能的提升不仅归功于重量的减轻,也与车舱隔热性能的改善有关。聚碳酸酯的热传导率仅为普通玻璃的五分之一,从而可以大大提升车舱的隔热性能。通过高级计算机分析,SABIC证实,LEXAN™树脂可有效降低HVAC(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负荷,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可降低3克,电动车与混合动力车的行驶路程可延长2%到3%。

设计灵活

福特MMLV的后窗在几何形状上与2013年款福特Fusion完全相同。这种设计可让福特对两种部件进行检验,并通过严格对比来了解材料变化所带来的性能差异。

LEXAN™材料具有的可注塑性,不仅可以减轻重量、提高空气动力性、同时可以实现更美观的车窗设计,并可以突破普通玻璃在形状与复杂性方面的限制,打造厚度轻薄的聚碳酸酯车窗,从而减轻总体重量。此外,聚碳酸酯车窗的3D外观设计和空气动力性将有助于将空气阻力降至最低,提升燃油经济性。

聚碳酸酯车窗的集成性能还可减少零散组件材料和总体部件的数量,进一步提高效率并节约成本。

大规模生产带等离子涂层的聚碳酸酯玻璃组件

汽车厂商与供应商还会考虑聚碳酸酯车窗技术的成熟程度以及是否适合大规模生产等因素。通过与全球领先的大规模生产系统供应商ULVAC合作,SABIC为汽车行业开发出了一种先进的真空设备技术,可实现经济高效的大规模地生产带有等离子涂层的轻量级聚碳酸酯车窗组件。

除聚碳酸酯车窗外,SABIC还可为车辆内部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应用空间提供热塑性解决方案。例如,2013的福特Fusion车型中约使用了20公斤SABIC树脂材料,减轻了总体车重,同时满足了底盘、前大灯、内饰、结构、外饰、电气、引擎罩应用的各种性能要求。


 


 
关键词: 福特 轻量化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c)2013-2020 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00539号-1

关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