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玻璃纤维
道生天合
华征新材料 奥德机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评述 » 正文

从碳纤维自给率,看行业发展安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29  来源:严说一点  作者:严兵  浏览次数:295
核心提示:有的时候,问题没解决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设计很多方案、路线,有些还很复杂,但最终很多问题的解决,很可能是一种比较巧妙的构思、甚至是灵机一动的想法,最后甚至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回过头去看,会有这么简单这么没想到呢的感觉!但把问题解决后,许多没有经过之前没解决问题时痛苦折磨的人往往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吧。这时技术人员当初绞尽脑汁的价值就往往被忽略了!而领导或老板有时也会有你们做技术的也不过如此吗的感觉。很多时候这是技术人员,特别是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悲哀之处!
      从去年光威上市,到中复神鹰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到几大企业的强势出击,碳纤维行业的大事很多。前几天,林刚林总花费很多心血的年度行业报告出炉,总结了去年全年的发展状况。随着工业领域应用的增加,碳纤维的需求也具备良好的发展。2017年的碳纤维需求量达到84200吨,相对于2016年的76500增长超过了10%。自2016年碳纤维在风电上应用的量首次超过航空航天,今年继续超越保持领先。

 回到国内,2017年碳纤维的总需求量为23487吨,比2016年的19563吨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这些用量中过半仍然是体育用品。2017年中国大陆生产了7400吨碳纤维,台湾地区生产了4000多吨。中国大陆地区的产量相对于2016年的3600吨,实现了3800吨的增长,单纯从增长的数据来看,不可谓不靓丽!此外,碳纤维生产企业也逐渐摆脱亏损状态。此外多家企业在充实其产能的基础上,更上新线。如中复神鹰增加了一条千吨线,吉林精功在2017年建成了1500吨碳纤维生产线,而光威新的千吨线也预计很快会建成。如果从大的角度看,目前总需求2万多吨,中国区的供应量超过1万1千吨,接近50%!

但这些比较漂亮的数据的背后又一些隐忧。例如目前国内的碳纤维虽然自给率接近50%,但有绝对把握的自给率只有30%左右了。另外中国大陆地区的碳纤维产量26000多吨,而实际提供的碳纤维7400吨左右,实际开机率不足30%。这个开机率离正常的盈利水平的企业还比较远。此外随着碳纤维工业应用的增长,对大丝束碳纤维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目前大丝束碳纤维主要海外供应,中国大陆地区虽然有吉林碳谷、金山石化宣布实现了大丝束碳纤维的突破,但离工业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当然相对于芯片行业,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不至于担心被人家掐脖子掐死。而且随着国内企业多个品种的实实在在的突破而不是吹牛皮,行业发展的空间和前景会更广阔!当然,我们还要未雨绸缪,防范风险!这样即使遇到一些坎坷,反而会更好的促进国产碳纤维的发展!

就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的情况而言,已经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而这一关键的进步,是由民企最终完成的,说明民企不仅可以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国家的战略性问题作出贡献。而碳纤维在解决有的问题后,下面就面临好用和用得起的问题。而这一切就需要大量的企业参与,包括上下游企业的进入。

目前国内碳纤维应用的水平还不是太高,过半以上的用量集中在体育用品,对于要求比较高的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如风电、汽车,层次比较低。即使是体育用品领域,应用层次也比较低,好的企业还可以给国外做OEM,很多小的企业只是相互拼价格战。如林总的统计2017年全球体育用品消耗碳纤维13200吨,而中国大陆约6000吨和台湾约6000吨,合计12000吨以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在该领域市场上竟然没有什么知名的品牌。这与苹果产业链类似,众多代工企业在国内,但只能赚辛苦的加工费,品牌溢价只能被别人拿走。正如文中林总所说的:体育器材是将碳纤维材料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领域:陆海空、冰水雪,处处可见碳纤维料替代天然材料与金属材料而产生的更快、更高、高强竞技传奇,也衍生出一轮轮波澜壮阔的工业技术创新辉煌。中华民族(含中国台湾),是全球碳纤维体育器材制造大国,由于器材工业设计技术及品牌运营经验的欠缺,我们守着一个全球最大潜力的市场,却不得不面对洋品牌漫天飞,制造工厂血汗的残酷现实。增强技术制造能力、集成国际设计经验、国家助力品牌运营、竞技产业共同进步,这就是时代与民族需要的先进碳纤维体育器材强国计划。我想中国的奥运战略是最近数十年提升体育成绩一个成功的经验,是否可以可以通过奥运战略打造中国知名的体育产品品牌?(但要注意过分精英化战略而忽略全民健身对体育器械品质提升的要求)

碳纤维行业发展还经常遇到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那就是市场应用重要,还是大投入生产出碳纤维重要。当然应用端想有便宜好用的碳纤维,而碳纤维企业希望客户多用碳纤维,这样可以多生产体现规模效益,甚至相互抱怨。这类似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过分纠结,就可能陷入泥潭而见不到出路。而以发展的眼光去实实在在的做,很可能每个点取得突破,打开一片新天地。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是一种新材料,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在发展中。而且它又类似于钢铁,是一种可以应用于众多领域的材料。但如何用,需要从设计端最好就去考虑。目前熟悉设计复合材料的技术人员多在航空航天领域,但航空航天领域的设计思路往往向高大上、复杂化上发展。而工业领域往往使另一种思维。就如碳纤维在风电领域的应用医用,目前风电世界巨头维斯塔斯在设计上采用了拉挤板材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风电中复材工艺和应用方式,使工艺大幅度简化,效率提高,成本也相应降低。维斯塔斯从前些年濒临破产,差点被国内企业收购,到世界老大,一家消耗的碳纤维就接近2万吨,这个数字占碳纤维总用量的近1/4,和中国一年所有行业加起来碳纤维总量差不多。这个也涉及到什么是高科技,什么是技术进步。很多时候,我们理解高科技是高大上、复杂度高,就如小灵通漫游科技世界,满眼都是我们不懂的东西和概念。笔者从事技术研发和项目开发多年,虽然一直都是在生产一线,更多的是解决客户和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也算是做科研工作。有的时候,问题没解决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设计很多方案、路线,有些还很复杂,但最终很多问题的解决,很可能是一种比较巧妙的构思、甚至是灵机一动的想法,最后甚至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回过头去看,会有这么简单这么没想到呢的感觉!但把问题解决后,许多没有经过之前没解决问题时痛苦折磨的人往往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吧。这时技术人员当初绞尽脑汁的价值就往往被忽略了!而领导或老板有时也会有你们做技术的也不过如此吗的感觉。很多时候这是技术人员,特别是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悲哀之处!嗯,对了想起来了,当初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介绍,她提取出青蒿素的最关键之处就是,利用乙醚代替其他溶剂作为萃取剂,乙醚沸点低,所以不会破坏青蒿素的结构。当然是以前从事航空航天复材的设计人员俯下身子,还是工业领域培养自己的设计人员,这好像确实是个问题!

回顾一下碳纤维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当初一开始就怀着高大理想、专注于航空航天的碳纤维企业都完蛋了。东丽因为起初产品质量差,不合格,只能在体育器材去找出路,结果它活下来了,但活的很艰难,不过在艰难中也逐渐的进步。后来自身成长到一定程度,满足波音的要求,又重新回到航空航天领域,东丽开始盈利并成为碳纤维行业世界第一!但航空航天上巨大的成绩,使东丽小丝束碳纤维具有极大的优势,几乎独步碳纤维江湖,而其产品的型号几乎成了碳纤维的代名词。但正是它的优势,使其在大丝束碳纤维,以及工业领域的竞争力一直不尽人意。当然最终通过收购卓尔泰克弥补了这一不足!所以碳纤维行业发展从来就没有一条可以预计好的路,而是要适时的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也可以给国内的行业发展做一个借鉴!

注:本文的数据来自于林总2014年到2017年孜孜不倦贡献的行业报告!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碳纤维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c)2013-2020 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00539号-1

关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