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制造的后继乏力,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已经拉开序幕:美国着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回归,德国倾力发展工业4.0,而渴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中国也在2015年5月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3D打印技术作为推动智能制造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被寄予了厚望。中国也希望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传统制造产业的升级换代,完成国内制造业“弯道”超车的愿望。

“弯道”超车需要积蓄力量,但避免盲目跟风
随着3D打印火热程度的高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希望借助3D打印技术能够带领当地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回顾过去,从光伏产业到电动汽车,制造业每每出现潜在增长点,各地企业容易出现蜂拥而上的风潮。但经过市场潮涌的洗刷之后,真正能承受住市场考验,并持续焕发活力的的民族品牌却是凤毛麟角。3D打印是一项新技术,对于制造业而言,这是一次新挑战,新机遇。如何抓住3D打印给制造业带来的新方向,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理性分析后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3D打印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新起点,实现“弯道”超车依靠的不是速度,而是积蓄的力量。2015年12月18日在哈尔滨举行的3D打印产业发展论坛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表示:“3D打印要实现‘弯道’超车需要同时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国际一流的研发人才,二是可持续的资金投入。” 而早在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在国情咨文中重申:美国政府计划每年向先进制造技术投资5亿美元,并在4年后提高到每年20亿美元,以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先地位。
因此,3D打印助力中国制造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不在于一哄而上,而是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其实工业级3D打印技术于1986年就在美国诞生,但是直至2012年才进入公众视线,3D打印技术在美国已经有30年的发展历史。而我国最早研发3D打印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虽然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相比美国,也有近十年的时间差距。

研发投入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一项新技术走向应用的步伐,据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发布的《全球先进制造业趋势报告》,美国研发投资量位于世界首位,其中四分之三投向制造业,在合成生物、先进材料和快速成型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领域优势明显。而中国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技术水平,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这与基础薄弱不无关系,但国人骨子里“赚快钱”的浮噪症依然是病根所在。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主动,除了具有必备的硬件条件外,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拥有专注的精神,研发技术的专注,做精致产品的专注,做品牌形象的专注。中国3D打印材料理事会副主席肖波曾说,日本几乎制造了所有我们日常办公使用的圆珠笔的圆珠。且不说这种技术的难易程度,单就是日本企业将产品做到这种极致的专注精神就值得中国整个行业去反思和学习。

谈起中国制造,国外的很多人都会感觉价格便宜。其实,这并不是一种褒奖,相反,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讽刺。一款优质的产品绝对不会是用价格来衡量的。
国内的本土企业家最擅长的就是成本控制,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税务成本以及环境治理成本等等,这就导致了很多产品产量高质量差的尴尬局面。
目前,制约3D打印技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材料。进口的设备和材料改革昂贵不说,而且由于国内人员对设备的不了解,售后服务也必须由产品制造商提供,这无形之中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其实,国外很多企业也会尽可能控制成本,但是他们却从不会拿产品的质量去换取成本优势,这些企业更愿意享受着技术垄断带来的高利润率。当我们有能力制造出类似的产品时,但是由于时间上的差距,国外相关产品或许又到了更新换代,又或者降低利润为后期产品上市做准备了。因此,未来要想占领全球市场,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核心技术。只有拥有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我们才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优质的产品才会经得住市场的检验,赢的客户的青睐。
当年中国的光伏产业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国内企业的盲目跟风,致使产能过剩陷入困境。虽然产品在价格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但是在欧美市场遭遇反倾销与反补贴的狙击,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反而成为贸易救济案的“把柄”。
3D打印技术的发展要以史为鉴,吸取光伏产业的教训,避免类似情况再次上演的悲剧。要想实现3D打印的产业化,除了需要行业人士的团结外,更多的应该是在国家政策的协调下,配合政府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激发潜在市场活力,为3D打印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分行业分批次有条不紊的逐渐深入,避免急躁的“赚钱”心态而引发的恶性竞争。

目前,各地政府已经意识到3D打印技术的优越性,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相关规定以确保3D打印的良好发展势头,这对于3D打印的长远发展是及其有利的。展望未来,中国应该更加谨慎和理性的思考新技术与市场的磨合,避免蜂涌而上,真正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超越中国制造的境地,让中国创造遍布全球。
只有这样,“弯道”超车才不会是梦。